间充质干细胞疗法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新曙光
2018-11-0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jpg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属于微血管病变,是工作人群及中老年人视力减退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1/3~1/2的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均密切相关。

目前对DR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手段:

01

控制血糖、血脂

保护血-视网膜屏障,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风险,但仍无法阻止DR的发生发展;

02

抗VEGF药物

通过对VEGF的拮抗作用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产生,使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减轻,但其作用时间较短,存在一定的全身及眼部并发症风险;

03

激光治疗

通过破坏视网膜外层,降低其耗氧量和新陈代谢,使得内层获得更多营养供给和氧,以减少新生血管,从而延缓增值性病变的发生、发展,但它是一项破坏性治疗,仅能延缓病程,治标不治本;

04

玻璃体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PDR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存在风险,多用于DR发展到晚期的患者,无法修复已造成的损害和改变疾病的发展。


目前对于DR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而且缺乏针对其早期微血管损害及并发机制的治疗措施。

2.jpg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曙光


目前,干细胞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带来了曙光。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向损伤部位定向迁移及修复、神经营养、免疫抑制和抗炎等功能。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极低,基因稳定,也易于获取和体外大量扩增,因而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报告

1

武警总医院细胞移植科对9例(17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球后注射治疗并实施系统护理。

微信图片_20180903144115.jpg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4~15年。均经激光治疗效果不佳,其中2例玻璃切除手术,效果不明显。


患者局部麻醉后,用专用注射器在下睑眶缘外中1/3交界处,垂直刺入皮肤,依次推入地塞米松2mg、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15mL。


治疗结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根据视力与眼底出血、渗出、吸收等情况综合评判,视力采用国际视力表查远视力。


术后1个月复查,结果显示2眼视力提高0.5,出血灶、渗出基本完全吸收;8眼视力提高0.3,出血灶、渗出有所吸收,微血管瘤数减少;5眼视力提高0.2,出血灶、渗出略有吸收,无新鲜出血;2眼视力和眼底无变化。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实现保护视神经的作用,挽救DR患者的视力。


临床报告

2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对17例DR患者(34眼)进行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

3.jpg


17例患者中包括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19眼和轻度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15眼。

治疗方案

对所有患者进行单次静脉注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注射量为:3×106细胞/Kg。


通过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3月和6月的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炎症因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最佳矫正视力(BCVA)、电生理指标等结果分析,对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


治疗结果

1、所有患者在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过程中及6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


2、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治疗前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30±2.12mmol/L,治疗后1月、3月和6月分别7.01±2.51mmol/L(p<0.05),6.51±2.35mmol/L(p<0.01),6.97±2.10mmol/L(p<0.05)。治疗后1月、3月和6月的HbA1c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值均<0.05)


3、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患者视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后,NPDR组患者眼睛黄斑厚度减少,最佳矫正视力较基线水平显著改善(3个月时p=0.006,6个月时P=0.027);PDR组改善不明显。




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DR具有显著的降血糖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对视功能以及黄斑水肿具有一定的改善趋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且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治疗窗口可能是在NPDR阶段